民间借贷纠纷中的“测谎”

 

民间借贷纠纷中的“测谎”

作者:周乐律师

一、什么是测谎仪?

“测谎仪”,即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以了解受询问的嫌疑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由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故俗称为“测谎”。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对测谎仪的解释为“对谎言的鉴别活动”。准确地讲,“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所以,“测谎仪”应科学而准确地叫做 “多参量心理测试仪”。

二、“测谎仪”是如何工作的?

在加载仪器进行心理测试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存在正常记忆,那么当他否认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时,违背真实认知的表述会引发这些生理指征(如人体的皮电、胸呼吸、腹呼吸、血压、脉博、动作等参量)发生微小变化,随即被敏感的仪器捕捉到。因此,仪器所记录的数据中,如果有可疑的异动,就说明被测试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说谎了。

但要记得,数据的异动仅仅表示“可能”说谎。之所以不能确定是一定说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条:

如果被测试人自己真的认为没有做过(比如完全不记得了),那么就不会出现生理指征的异常变化,仪器再敏感也捕捉不到。

即使数据有异动,也只能逆向推导为被测试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身体因为某些原因发生了异常的生理指征变化,除了说谎之外,还可能是因为紧张(害怕被冤枉)、厌恶(不想戴着仪器做测试或者被怀疑)、愤怒(被怀疑)等等,甚至连测试过程中突然的噪音、画面等意外刺激,都会导致仪器所记录的数据产生异动。所以,数据异动不能直接确定为说谎。

如果被测试人经过训练,了解测谎仪的功能和原理,就可能在头脑中用思维可以构造出一个虚拟的场景并让自己信以为真,这种情况下理论上是可能做到与第一条类似的效果。就算不能让自己伪装成100%的假象,也可以通过一些小动作轻松故意的造成数据异动,从而破坏正常的数据记录。

三、测谎结论能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一种观点认为,测谎结论可以作为证据采用。理由是测谎结论是有关鉴定部门所作的心理测试,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虽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率,但是,已经达到了高度盖然性标准,可以作为民事证据使用。

一种观点认为,测谎结论不能作为证据采用。理由是测谎结论既不同于专家证言或者是有鉴定资格的人出具的鉴定结论,又不同于视听资料或者物证,而是测试人对问题的心理生物表现。这种测试虽然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据称能达到80%左右,但是由于各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差异,误差的存在是必然的,虽然在人群中具有很高的概率,但是具体到一个人身上,这种准确率就成为或者真或者伪,只有50%的概率,50%证明力在证明标准中是一种真伪莫辨的状态。   

四、实务现状  

测谎主要启动在基层和中级人民法院,民间借贷案件主要围绕“书证是否真实”或“标的物是否给付”启动测谎。有的法院否定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有的法院认可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并将测谎结论作为定案依据,但更多的法院认为测谎结论不能作为定案的直接证据,但可作为间接证据并结合其他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有的法院借助测谎结论审查判断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等证据的真实性,有的法院利用测谎结论补强现有证据的证明力,有的法院利用测谎结论印证通过经验法则所认定的事实,有的法院利用测谎结论来支持按证明责任下裁判,有的法院利用测谎结论对案件进行调解。

五、律师分析

周乐律师认为测谎结论不属于法定证据种类,不能作为定案证据使用,但是可以作为法官自由心证的参考。

1.测谎结论和鉴定意见不同,鉴定意见是鉴定人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对当事人或人民法院提出的案件的有关问题所作出的判断结论。鉴定意见实质是一种专家的意见证言,是专家根据的自己的学识有关问题所作的分析判断,鉴定意见作为证据要经过对方的质证,鉴定人要接受对方的询问。而测谎结论是通过仪器反映的一种对特定问题的心理生物反应,通过特定的数值反映人的心理的变化,从而说明反映的话语的真假。因此,测谎不是一种专家的意见,而是一种对心理反应的记载,而心理紧张与否与是否说谎的相关性并没有达到100%的程度。由于无法进行质询,无法分析判断其真实性。

2.测谎结结果不符合民事诉讼所要求的高度盖然性的标准。测谎结论虽然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但是由于各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差异,误差的存在是必然的,因此,在人群中所具有的高概率,如果具体到一个人身上,这种概率就成为或者真或者伪,也就是 50%的概率,50%证明力在证明标准中是一种真伪莫辨的状态,达不到民事诉讼所要求的高度盖然性。

3.由于测谎结论的不准确性,测试过程存在未表明争议焦点、提问的问题属模糊性问题、被测试人的回答不符合常理等情况,测谎只能作为发现真实的最后手段,只有在缺乏证据或出现证据均势、证据相互矛盾、双方举证都达不到证明标准等情况,法官才可以依职权或者依申请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同意测谎,从而打开僵局。但是,笔者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遇见的某些基层法官,一见双方各执一词,便罔顾现有证据,积极要求测谎。在测谎尚不成熟的现在,颇有滥用之嫌。


TAG: